道尔智控 > 专业知识 > (国际智能交通现状)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历程

(国际智能交通现状)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历程

导读市场上哪些车型是电动自行车本文贡献者:【往事随风而去】, 疑问关键字:国际智能交通现状, 下面就让道尔智控小编为你解答,希望本文能找到您要的答案!最佳答案1、电动车的...

今天我们来聊聊[国际智能交通现状],以下7关于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历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结果。

市场上哪些车型是电动自行车

本文贡献者:【往事随风而去】, 疑问关键字:国际智能交通现状, 下面就让道尔智控小编为你解答,希望本文能找到您要的答案!

最佳答案1、电动车的发展史比燃油汽车更长,世界上第一辆机动车就是电动车。后来,由于燃油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而电动车在能源技术和行驶里程的研制上长期未能取得突破,从20世纪20年代初至60年代末,电动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沉寂期。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中东石油危机的爆发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日益关注,电动车才再度成为技术发展的热点。

2、近几十年来,主要工业化国家为电动车的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电动车的各项相关技术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尽管电动车在能源和行驶里程的研制方面,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是电动车的美好前景仍然激励着人们锲而不舍地开发新型电动车,改善其性能。

3、处于世纪之交的今天,能源和环境对人类的压力越来越大,要求尽快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世界各国的政府、学术界、工业界正在加大对电动车开发的投资力度,加快电动车的商品化步伐。虽然目前电动车在能源和行驶里程方面还未

4、能尽如人意,但已足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走过了漫长而艰难的发展历程之后,电动车正面临着重大的技术突破,有望成为21世纪的重要交通工具。

5、在大都市中,电动车作为一种小型、中速和短途的日常交通工具,是十分理想的。电动车的开发关系到能源、环保、交通和高科技的发展以及新兴工业的兴起,它将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电动车将使能源的利用多元化和高效化,达到能量的可靠、均衡和无污染地利用。从环保的角度来看,电动车是无排放交通工具,即使计及发电厂所增加的排气,从总量上来看,它也将使空气污染大为减少。此外,电动车比传统的燃料汽车更易实现精确的控制,智能交通系统则有可能率先通过电动车来实现,从而提高道路利用率和交通安全性。

6、现代电动车的能源系统、电机驱动系统、智能化的能量管理系统、充电系统、车载空调系统和变速系统,电动车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未来智能化的交通系统的发展。根据各类子系统的不同特点.近年来,各种显示高新技术的电动车层出不穷,日新月异。

7、电动车的性能指标一般包括:驱动性能、驾驶性能、车载能源系统性能三部份,其中驱动性能取决于电机功率因素,车载能源系统性能取决于电池的容量,驾驶性能指标主要包括:加速性能、最大爬坡性能、刹车性能及驾驶里程性能等驾驶模式,驾驶性能指标的优劣取决于控制系统驾驶模式的技术。

以上就是道尔智控小编解答(往事随风而去)分析关于“市场上哪些车型是电动自行车”的答案,接下来继续为你详解用户(百合的盛世恋)分析“车联网实名认证平台架构”的一些相关解答,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

市场上哪些车型是电动自行车

车联网实名认证平台架构

本文贡献者:【百合的盛世恋】, 疑问关键字:国际智能交通现状, 下面就让道尔智控小编为你解答,希望本文能找到您要的答案!

最佳答案根据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定义,车联网是以车内网、车际网和车载移动互联网为基础,按照约定的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标准,在车-X(X:车、路、行人及互联网等)之间,进行无线通讯和信息交换的大系统网络,是能够实现智能化交通管理、智能动态信息服务和车辆智能化控制的一体化网络,是物联网技术在交通系统领域的典型应用。

车联网涉及交通、汽车、信息、通信等行业,体现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跨界融合,是万亿级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可观。因此受到国内外的高度重视,不少相关的top域名被抢注了。

尽管车联网产业潜力巨大,但目前车联网还处于初级阶段(如图1),目前还处于让车联上网,即使用2G/3G/4G阶段,主要打通内外信息流,解决了“通”的问题。部分开放业务实现了跨品牌服务,正在积累“用户规模”。

上文就是道尔智控小编分享贡献者:(百合的盛世恋)贡献的关于“车联网实名认证平台架构”的问题了,不知是否已经解决你的问题?如果没有,下一篇内容可能是你想要的答案,接下来继续阐述下文用户【迷宫与迷】解答的“中国70年来的交通发展史”的一些相关疑点做出分析与解答,如果能找到你的答案,可以关注本站。

中国70年来的交通发展史

本文贡献者:【迷宫与迷】, 疑问关键字:国际智能交通现状, 下面就让道尔智控小编为你解答,希望本文能找到您要的答案!

最佳答案建国以来我国城市道路建设回顾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是随着城市化进程而展开,在不断更新设计理念,采用高新技术的过程中发展。我们已经走过了取得巨大成绩的历程,我们还将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

支撑城市化进程的道路建设

我国一位特大城市的副市长曾经在讨论该城市住房问题时指出,“不是房子少了,而是道路少了,在高密度开发的中心城区是不可能解决百姓的住房问题的,为促进住宅向地价相对便宜的郊区发展,就必须解决便利的交通。”这可以说是决策者对城市道路建设认识的一个具体写照。

城市道路如同城市的骨架支撑着城市的发展,其建设水平与城市的社会生活和经济发展均有密切的关系,解放以来我国的道路建设正是在城市化进程的背景下进行的。

解放以后,新中国对城市进行了新的建设和改造,原有破烂不堪的道路得到了整治,城市开始建立起较为合理的道路骨架系统,适应了我国当时的工业化改造进程。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农业人口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政策,限制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在1952年至1978年期间,年平均仅提高0.21%,期间十多年期间城市化水平几乎停滞在17%。1978年至1995年期间,我国城市化水平约为改革开放以前的3倍,达到年平均提高0.65%。按照现行的户籍制度统计,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30%左右。而根据专家分析,如果修正统计方法和管理制度的局限,1997年初我国实际在城镇生活的人口约为5亿2千万,已经占总人口的45%左右。这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成为新一轮城市道路建设的推动力。这种情况反映到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的进程中,出现了50年间两头发展较快,中间发展缓慢的变化特征。

表1所示北京市城市道路变化情况中可以看到这种发展情况。

表1 北京市城市道路变化情况

年份

道路长度(公里)

其中高级路面长度

其中次高级路面长度

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其中高级路面面积

其中次高级路面面积

城市桥梁

大型立交

过街天桥

地下通道(座/处)

1949

215

121

140

103

115

1950

246

136

162

117

135

1951

302

154

206

131

165

1952

347

167

246

146

183

1953

483

202

342

179

196

1954

668

237

465

211

224

1955

807

249

589

273

289

1956

826

299

113

600

277

69

369

1957

934

327

119

670

303

73

370

1958

987

340

318

718

330

136

373

1959

923

380

209

734

407

134

338

1960

943

401

212

755

434

133

339

1961

966

426

203

792

472

132

337

1962

977

446

200

815

499

125

330

1963

989

465

230

825

514

144

338

1964

1009

477

271

852

529

169

327

1965

1076

493

334

900

551

202

322

1966

1261

534

402

1014

588

238

345

1967

1338

536

466

1057

594

269

346

1968

1367

553

687

1071

606

389

353

1969

1487

562

741

1117

616

397

349

1970

1534

612

740

1156

656

397

349

1971

1589

634

774

1194

676

414

363

1972

1637

652

802

1221

688

428

375

1973

1673

755

762

1330

784

455

395

1974

1774

726

815

1391

786

472

384

1

1975

1850

753

841

1447

818

483

373

1

1976

1909

789

870

1477

847

488

372

1

1977

1978

809

918

1512

859

511

371

2

1978

2078

911

866

1611

971

466

351

2

1979

2131

967

943

1618

1013

478

348

2

1980

2185

984

954

1664

1048

475

351

6

1981

2234

1001

410

1742

1117

262

342

8

1982

2671

1021

420

2098

1203

485

408

9

1

1983

2820

1162

642

2265

1332

516

431

10

5

3/3

1984

2928

1218

646

2393

1457

507

440

11

7

11/4

1985

2979

1254

668

2485

1483

568

460

16

7

31/9

1986

3038

1333

681

2559

1577

558

479

16

9

32/10

1987

3087

1361

703

2631

1647

562

510

22

10

40/17

1988

3151

1375

824

2701

1661

628

522

23

10

41/18

1989

3235

1387

887

2815

1742

678

552

27

20

46/22

1990

3276

1401

929

2905

1798

725

562

33

26

46/22

1991

3308

1402

1145

3134

1972

888

569

40

31

48/23

1992

3189

1439

1163

3212

2054

896

595

55

46

66/34

1993

3285

1488

1109

3398

2222

860

596

64

53

73/37

1994

3316

1513

1210

3470

2267

935

616

75

62

97/58

1995

3194

1697

959

3494

2383

719

582

84

68

128/88

1949--1981数据包括城近郊区及通县

1982年以后数据包括城近郊区及14个县镇

由于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入,1980年以来我国城市道路的建设瓶颈得到了迅速的缓解,表2显示了全国城市道路1985年以后的发展情况,表3、表4分别显示了上海市和天津市的道路建设情况,而表5说明了我国各省市城市道路相关指标情况,从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城市道路建设的前进步伐。

表2 全国城市道路拥有情况

1985

1990

1995

1996

铺装道路长度 (公里)

38282

94820

130308

132583

平均每万人拥有 (公里)

3.3

6.4

7

7

铺装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35872

89160

135810

143139

每万人拥有 (万平方米)

3.1

6

7.3

7.6

表3 上海市城市道路增长情况

1980年

1990年

1998年

城市道路长度(公里)

907

1663

4770

城市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894

1787

5401

表4天津市道路设施建设情况

1990年

1992年

1996年

1997年

铺装道路长度(公里)

2932

2963

3234

3309

其中高级、次高级 (公里)

2699

2869

3117

3192

铺装道路面积(万平方米)

2825

3130

3539

3626

其中高级、次高级(万平方米)

2781

3240

3459

3546

人行道面积(万平方米)

371

390

485

545

桥梁座数 (座)

148

153

458

466

其中永久性桥梁

139

150

457

465

表5 我国各地区城市道路设施相关指标情况 (1996年)

地区

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里程

(公里)

年末实有铺装道路面积

(万平方米)

城市桥梁

(座)

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标台)

人均拥有铺装道路面积

(平方米)

人均拥有绿地面积

(平方米)

全国

132583

142796.91

29491

7.29

7.56

5.29

北 京

3309

3366

573

17.65

5.59

6.96

天 津

3234

3530

458

5.95

7.53

3.45

河 北

5614

6006.42

1067

4.42

7.88

4.97

山 西

3738

4370.63

687

5.03

8.41

3.66

内蒙古

2335

2299.68

232

3.97

5.45

4.52

辽 宁

8721

9014.97

1190

7.25

6.01

5.38

吉 林

3412

3511.29

410

5.67

4.68

3.76

黑龙江

7966

6805.93

557

5.98

6.24

5.61

上 海

3117

3755

1690

15.74

4.46

1.9

江 苏

8552

9710.87

4079

6.55

8.9

6.9

浙 江

6061

6314.84

4407

10.06

11.69

6.45

安 徽

5078

5126.31

831

5.15

8

6.3

福 建

3015

2865

927

5.92

7.79

5.72

江 西

2602

2502.9

601

4.38

5.47

5.39

山 东

13227

16740.07

2378

6.94

13.53

5.61

河 南

4015

5282.55

708

5.15

5.75

3.36

湖 北

10328

10337.89

1768

7.51

8.78

6.94

湖 南

4094

3741.21

534

8.76

6.15

4.5

广 东

11666

14539.52

2143

6.13

10.2

8.22

广 西

3093

3297.74

392

4.37

8.37

6.26

海 南

1129

1592.37

109

15.54

14.86

9.75

四 川

6702

6373.69

2050

6.55

5.35

2.94

贵 州

1472

1258.05

315

10.96

4.76

5.5

云 南

1913

1811.48

449

8.71

6.77

7.58

西 藏

231

231.8

44

32.3

15

29.62

陕 西

2103

2269.63

334

5.35

5.21

3.34

甘 肃

2263

2253.61

250

5.14

7.6

3.21

青 海

399

426

53

10.71

6

2.83

宁 夏

634

729.22

69

6.03

7.89

2.38

新 疆

2560

2732.24

186

9.94

8.37

5.73

城市道路建设质的变化

1974年在北京建设了我国第一座城市道路互通式立交桥,标志着我国现代化城市道路建设开始起步,而今天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已经迈上了新的台阶,大型道路工程如同雨后春笋迅速在我国的城市中崛起。

从上海市重大道路工程建设历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迅速前进的步伐:

南浦大桥 该桥全长8346米,通航净高46米, 5.5万吨级巨轮可从桥下从容而过。主桥为双塔双索面叠合梁斜拉桥结构,全长846米。主桥设6条机动车道,桥面总宽度为30.35米。两岸引桥全长7500米,其中浦西环绕式引桥长3754米。 总投资8.2亿元,1991年12月1日建成通车。南浦大桥宛如一条昂首盘旋的巨龙横卧在黄浦江上,它使上海人圆了“一桥飞架黄浦江”的梦想。

杨浦大桥 位距南浦大桥11公里的黄浦江下游段,与南浦大桥堪称“姐妹桥”,是上海市内环高架路上的两个过江枢纽。大桥全长7658米,大桥主桥为一跨过江的双塔双索叠合梁斜拉桥结构,主孔跨径602米, 主桥全长1172米。总投资13.3亿人民币,1993年10月全面建成通车。杨浦大桥长长的桥面犹如一道横跨浦江的彩虹,高达208米的塔柱似利剑刺破青天, 无数根排列整齐的斜拉钢索仿佛一架硕大无比的竖琴迎风弹奏。

内环高架路工程 沿中山环路,通过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把浦西和浦东的交通联为一体,其功能主要是吸引、疏解市中心地区的交通,是市中心地区的“交通保护壳”。内环高架路全长48公里,其中,浦西段为连续高架道路,全长29.2公里,创造了中国高架道路长度之最;浦东段以地面道路为主, 全长8公里左右。总投资39.2亿元,1994年12月7日建成通车。 内环高架道路以先进的遥控系统和信息处理系统创造了国内城市交通网络现代化之最。它的建成,结束了上海没有真正的环线,缺乏高架快速道路的历史。

南北高架路 该工程总投资60亿元的南北高架路纵贯上海市中心区、 纵跨闸北、静安、黄浦、卢湾四区,全长8.45公里,高架道路宽25.5米,6车道, 地面道路50米,8车道。南北高架路与内环高架路相连, 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北交通大动脉,形成城市立体交通网络。1995年12月建成通车。

沪宁高速公路 该工程是国家“八五”期间重大工程建设项目,东起上海真北路,迄于南京马群,全长284.7公里, 其中上海段长25.9公里,沿线建有真北、外环、嘉松、安亭4座大型互通式立交桥,高速公路路幅宽25米,设4个行车道,道路中央为3米宽的绿化分隔带,两侧还各设宽2.5米的紧急停车带,设计行车为120公里/小时,并建有防冲护栏、交通监控等设施,是一条全封闭、全立交的高速公路,1996年10月竣工通车。

延安东路隧道南线 从浦西延安东路盛泽路口至浦东陆家嘴路烂泥渡路口,位于隧道北线南侧,全长2207米,路面宽为7.9米, 设计通行能力为2400辆标准车/小时,设计行车为50公里/小时,该隧道与延安东路北线隧道形成一体化的双向越江交通格局,并且在通风、给排水、消防、供电、照明等方面都比隧道北线更为先进,于1996年11月建成通车。

徐浦大桥 是继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后跨越黄浦江的第三座特大型斜拉桥,大桥全长6017米,宽35.94米,四来四去八车道,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 一跨过江,主孔跨径590米,总投资20.5亿元,1997年6月建成通车。它将和正在建设的外环线连成一体,成为沪宁、沪杭高速公路进入上海的交通枢纽。

延安路高架 全长6.2公里的延安高架路(西段) 西至上海虹桥机场,东连内高架道路,高架道路路幅宽25.5米,设三来三去六车道,设计车速80公里/小时, 地面道路设四来四去八车道。全线设有交通监控系统、防音板、发光扶手,沿线种植了14.7万平方米绿化。总投资15亿元,1996年12月1日全面建成通车。全长3.06公里的延安高架路(东段)西起石门路、 东至中山东一路,高架路主体部分设三来三去六车道,地面道路路幅宽50--65米,设上下匝道13条。总投资17亿元,1997年11月28日建成通车。延安高架路(东、西段)分别与南北高架路、内环高架路相连,使上海市中心区初步形成立体交通网络。

道路设计理念的变化

我国的城市道路建设经历了不同设计理念的变化阶段,这反映了我国工程技术人员对道路建设认识的深化过程:

单纯根据交通需求增加道路建设阶段,其主要标志是简单地进行道路的拓宽和改扩建。在城市建设的初期,交通运输量并不十分大,但急迫需要形成城市的基本道路骨架,这种直接的设计理念的形成有其生存的基础。

在总体规划的指导下,进行道路网络系统建设的阶段。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对陈旧的道路网络进行现代化改造,以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为此,我国许多城市系统地进行了环线道路、重要交通枢纽(机场、港口等)连接道路、城市主干线网的建设,以及采用立体交叉解决交叉口位置的车辆空间分离。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道路网络系统的观念逐步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所认识,交通需求分析、网络优化设计广泛应用于道路规划、道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道路设计过程中。

采用交通工程理论充分发掘已有道路资源潜力阶段。随着建设的发展,人们认识到道路建设将受到空间资源和资金的制约,因而日益关注通过解决瓶颈来发挥整个系统的效率。其手段包括:拓宽交叉口进口道,修建人行天桥或地道减少行人干扰,合理建设港湾式公交车站,合理组织快速干道与一般道路的衔接等。

重视环境保护和城市景观阶段。社会的发展对城市的生活空间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道路的建设任务也不再单纯是解决交通拥挤问题,交通所产生的噪声、废气、振动问题引起我国工程技术人员的高度重视。80年代中期,贵阳市在干线公路通过大学校区位置修建了当时号称“中国第一墙”的简易隔声墙,而今天城市干线道路两侧采用高新技术建设的隔声墙已经非常普遍,低噪声路面、吸声材料的应用正在逐步推广。在城市入口道路和景观轴线上结合城市轮廓线设计,建设景观道路的做法已经为日益增多的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道路工程师的设计对象已不再是简单的路面和路线,交通工程技术、生态及美学观念正在成为他们必备的知识结构。

采用高新技术对传统道路交通系统进行现代化改造阶段。这是道路交通领域内能够与马车道进化到汽车道相比的一次新的革命,通过信息技术、控制技术等引导合理的交通行为,增强管理、规划和建设的决策能力,将有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我国在这一领域内正在迅速追赶世界发展潮流,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正在逐步深入展开。未来的道路将形成集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生态技术等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以上就是道尔智控小编解疑贡献者:(迷宫与迷)贡献的关于“中国70年来的交通发展史”的问题了,不知是否已经解决你的问题?如果没有,下一篇内容可能是你想要的答案,接下来继续分析下文用户【你是我的独家】贡献的“智能交通的原理是什么”的一些相关疑问做出分析与解答,如果能找到你的答案,可以关注本站。

智能交通的原理是什么

本文贡献者:【你是我的独家】, 疑问关键字:国际智能交通现状, 下面就让道尔智控小编为你解答,希望本文能找到您要的答案!

最佳答案给你一个具体的案例 直观一些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交通工程的设计,主要包括交通安全、监控、通信、收费、照明等项目。其中交通工程监控、收费、通信三大系统通过国际招标,由西班牙圣科交通控制有限公司中标承建。工程投资折合人民币3600万元,1996年9月签订合同,1997年6月28日建成交付使用。

1 监控系统

1.1 系统概况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目的是综合使用公路现场的各种数据和信号,对道路运行进行控制和优化,以完成如下功能:

(1)交通监测:车流量、、事故等;

(2)帮助驾驶员的紧急电话系统;

(3)天气情况监视系统;

(4)系统通信故障和报警监视;

(5)通过可变情报板等设备向驾驶员提供信息。

为了完成功能,各种检测器、可变情报板、可变警告标志、紧急电话、摄像机、气象站等设备安装在公路的适当位置,系统由监视和控制系统、外场终端系统二级计算机系统组成。

监视和控制系统安装在监控中心,用于监视、信息管理、传达指令。外场终端系统用于监视交通流量、天气状况、执行控制命令等,这一级由下列控制系统组成:地图板、投影仪、车辆检测系统、天气探测器、可变情报板(CMS)、CCTV监视系统、可变警告标志(CWS)、远端站系统。为了控制系统,采用了5个远端站作为这些系统和控制中心之间的通信接口,控制中心用于监视各种检测器、紧急电话和电视摄像机等,并对远端站收集到的故障和交通控制数据进行监视。整个系统采用以太网将各个计算机组成一个网络,而计算机与外场设备的连接方式则为分布式控制系统,并利用环路载波系统在光缆上进行数据信息的通信。这种局域网及其通信方式的优点是:通信灵活方便,网络结构简单,传输速率高,可靠性强,实用性好,可消除通信中的“瓶颈”现象。

1.2 系统的组成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主要可分为5大部分:

1.2.1 数据采集

本系统的目的主要是监视和控制交通状况,所以需要大量的交通数据、气象数据等。这些数据的采集主要靠车辆检测器系统、气象站、能见度检测器等设备来完成。

车辆检测器系统通过检测高速公路不同地段车辆密度、类型、车流量等因素,可作出管理方面的最优决策;通过对各地段交通流的检测和监视来判断事故的发生。机场路共有12个车辆检测器控制模块、24组4回路检测器、72组感应线圈。它们被安装在远端站和路上不同的段面上,以便收集各种交通参数。交通检测器把它们的数据传输到远端站,在一定的时间周期内,远端站中的车辆检测控制模块可将编制完的数据传输给中心,每个检测器控制模块均以Motolora 68000微处理器为核心,按Hioce算法检测超负荷占有率(排队、事故等等),均带2个通信接口、16个检测输入端,足以完成各种数据检测的任务。气象检测器由Vaiscla生产的DM31道路气象站和FD12能见度检测器组成,其检测到的数据通过远端站送到监控中心。中心收到气象信息后,可通过CMS、CWS显示出来提醒驾驶员。DM31为自动气象站,是以计算机微处理器为基础的远控数据采集系统。,带有2个双向RS-232接口,一个与中心通信,一个与能见度检测器通信。气象检测系统主要有气象检测器、气象站及中心的前端计算机组成,数据以1200bps的速率,在点对点的同步串行线上传至最近的远端站,远端站再通过环路载波通信系统传送到中心,中心可有规律地对气象站及能见度检测器查询。

1.2.2 数据分析

各种检测器检测到的数据量相当大,要经过一定的分析、计算、归纳等过程才能给管理人员。因此,在本系统中数据须由远端站先对检测器不断送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整理,再周期性地向中心发送。中心也可随时要远端站上传数据。简单地说,远端站系统用于完成沿公路布设的各种设备:车辆检测器、CMS、CWS、气象站与中心的通信。中心的基本目的是将常用的命令存贮在远端站的存贮单元内,它的二级操作使监控中的远端站的轮询有序。检测器控制模块、气象站与远端站的通信也是按二级模式工作的。在这种方式下,远端站能轻松地工作和管理大量的控制器、信号文件。中心与远端站采用迂回的改线结构,可防止设备间有断路现象发生。远端站是以Motolora 68302微处理器为核心设计的,自身带有实时时钟、8位A/D模数转换器,即分辨率高达1/256,测量精度足够。

1.2.3 信息的发布

管理人员要根据公路上的情况及时向驾驶员提供各种信息以控制交通状况,这就需要监控系统能随时在高速公路上发布信息。本系统中的可变情报板和可变警告标志就可实现相应的功能。

可变情报板(CMS)是由高强度的发光二极管组成,亮度可自动调节,能见度约270m,

与远端站的通信采用RS-422接口。RS-422是以差分输入、平衡驱动的方式通信,相对于RS-232以地电平为参考电压的通信方式来讲,具有抗干扰性强、传输距离远、快等优点。通过此系统可向驾驶员提供天气情况、道路交通状况及新发生的事故等。CMS按模块化设计,可显示已有内容,也可显示实时编辑的内容,其信息由监控中心发送出来。

在公路上事故发生时,可变警告标志(CWS)可向驾驶员提供交通运行状况及相应的推荐。CWS采用了光纤技术,其优点是高亮度、低功耗、无眩光、易维护、可视性好。CWS也是通过远端站与监控中心通信。

1.2.4 系统的维护

本系统设备众多、结构复杂,若仅靠人工来检修和维护此系统是肯定不行的。因此,本系统在设计时就考虑到了系统应具有很强的自检功能。本系统的控制设备从远端站、气象站到中心的交通控制计算机、紧急电话控制中心、CCTV控制系统都能实现自身的检测和维护功能。

远端站能根据要求定期或随时地对所控制的外场设备进行检查,并定期向中心上传信息,一旦检测到设备有故障,就向中心报警,并报告故障的具体内容。

紧急电话中心计算机能对所有紧急电话的各种功能进行定期检查或有选择的检查,设备的所有信息均可显示,一旦发现设备有故障,则在屏幕上显示和在打印机上打印出故障的具体内容。

CCTV控制系统将系统内所有摄像机的工作状态和通信状况,按照一定的周期不停地送到交通控制计算机。

交通控制计算机能随时或定期对远端站进行检查,远端站的和其控制的外场设备的信息显示在屏幕上,可随时发现故障报警,并能在打印机上打印出来。同时,交通计算机也能将紧急电话系统和CCTV系统的设备工作状况和报警进行显示和打印。管理人员可通过中心的各种计算机对系统进行检查和维护。 [Page]

1.2.5 监控中心

监控中心主要有地图板、计算机系统、紧急电话中心、CCTV控制中心等设备。

地图板的作用在于可全面直观地显示道路全况,并可动态地显示设备运行状况。地图板设在控制中心内,由显示板和驱动器构成。地图板的尺寸为14×2.5m,为全国高速公路监控系统中地图板之最。地图板的控制是通过以微计算机为基础的控制器来完成的,控制器与监控中心计算机系统中的通信单元进行通信,并对信息进行实时修改。

计算机系统、紧急电话系统和CCTV控制中心均安放在一个大型操作台上。计算机系统 由主计算机、交通控制计算机、彩色图型计算机等组成,此系统的主要功能为:

①收集车辆检测数据、交通流、占有率、气象状况、CCTV图像等。

②分析数据并可通过CCTV确认,向CMS、CWS发出命令,以完成实时控制。

③在地图板上显示道路与外场设备的状态、检测参数等。

④在大屏幕投影仪上动态显示高速公路的曲线、运行状况等。

⑤将公路上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损坏、处理方式等记录下来。

⑥数据查询和统计报表,包括交通报告、事故与事件的报告、控制命令的报告、所有设备工作状况的报告。

⑦对系统的软、硬件、外设自检,若有故障发生,将报警并采取措施排障。

⑧与收费系统进行数据通信,可收集、统计各个收费站的每种车型的车流量、收费金额以及交通总量、收费总额等数据,并打印成报表。

紧急电话控制中心用来为公路用户在发生故障或抛锚情况下提供路边通信服务,中心可控制本区域内的所有紧急电话。中心设备有计算机、通信终端、自动录音与放音机等。中心与路边的紧急电话进行双工式免提通话,即中心和路边的紧急电话均可进行呼叫。当某个紧急电话发出呼叫时,中心计算机会显示发出呼叫的该电话的信息,操作员即可通过控制台与之通话,并可进入数据库提供诸如医院、警察、加油站等信息以援助呼叫者,通话内容将被自动录音。

CCTV系统用于监视交通状况、收费广场和其它相关情况,该系统基本上由31套装有变焦镜头的彩色摄像机组成。全线28km基本上1km一套,无死角,摄像机与监控中心的视频/控制信号通过光纤传输。CCTV系统的控制系统也安放在监控中心,其设备包括视频、数字光端机,视频切换矩阵,录像机,闭路电视控制器等。当有报警时,中心的计算机系统收到外设产生的报警信号后,向切换矩阵发出控制信号。该区域内摄像机的图像将锁定在中心的监视器上,录像机可自动录像,并进行数字、时间和摄像机编码的叠加。

1.3 监控系统软件

(1)主计算机采取的操作系统为广泛使用的UNIX多任务操作系统,应用开放软件采用了流行的高级C语言和DBASE数据库语言,人机操作界面为WINDOWS图形界面,网络通信协议采用了TCP/IP协议。主计算机负责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计算机与其它设备的通信,并监视监控中心的通过以太网连接起来的整个计算机系统的工作状况。

(2)由交通控制计算机采取的操作系统和使用的编程语言、通信协议同主计算机。系统的输入为从车辆检测器来的交通参数、从气象控制器来的气象参数、事故与事件输入、外场设备的工作状态、收费站传来的交通信息等;系统输出为根据需要将整个公路及各个出、入口的信息进行显示和打印。在此基础上,应用软件实现的功能有:

①通信控制模块:与主计算机通信,并通过主计算机与地图板通信、与紧急电话中心通信、与CCTV控制系统通信、与外场设备通信。

②显示模块:将所有设备的信息和运行状况、报警与故障等在屏幕和地图板上实时显示出来。

③事件记录模块:对设备的任何操作、系统所发生的任何故障和变化、对事故的处理等都被记录和存贮。

④数据的存贮:对所有系统和设备的信息可根据需要进行存贮。

⑤与紧急电话系统的通信:将紧急电话系统所有电话的运行状况实时地收集和显示、记录。

⑥与CCTV系统的连接:可显示、记录所有摄像机的运行状况,并可预先设置摄像机的位置、角度等。

⑦报表的产生:可打印各种交通状况的报表、收费信息的报表、气象信息的报表、设备工作状况的报表。

(3)紧急电话系统控制中心软件的操作平台也是UNIX多任务操作系统。利用X-WINDOW提供了一整套友好用户界面的软件包,按功能应用软件可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①通信驱动模块:是用来控制计算机的RS-232接口与紧急电话前向或后向通信,起到通信协议媒介的作用。

②事件记录模块:对系统工作时发生的所有事件进行记录,在需要时可在屏幕上显示(在windows状态)或者打印出来。

③信息预处理模块:这是一个辅助功能模块,根据从路边紧急电话收到的信息,可用此功能模块来修改紧急电话的状态。

④系统管理模块:这是主要操作单元,负责对紧急电话系统的所有操作控制进行管理。

⑤单个紧急电话控制程序:操作员可随时对任何一个紧急电话进行全面控制。

⑥系统操作人员数据库管理模块:运用此模块可增加、删除或修改管理紧急电话系统的操作人员小组成员,指定每个操作员的密码和相应的功能。

⑦数据库管理:系统内安装的所有电话均在此程序注册,可掌握每个紧急电话的设置与其它数据信息。

⑧记录处理模块:可对所有操作予以记录,记录文件中记录的操作均按时间顺序显示。

(4)远端站的软件主要以汇编语言为主,汇编语言快、对硬件的控制功能强。 [Page]

软件的功能可分为:

①通信控制模块:负责与监控中心和外场设备的通信功能。

②数据管理模块:一方面对外场设备传来的数据加以整理、统计;另一方面将中心传来的控制命令加以分析和执行,以控制外场设备。

③自检模块:周期性地或按要求检查自身与所控制设备的状态。

2 运行与管理

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建设现代化的监控系统,其目的就是运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实时采集高速公路运行现场的各类交通数据和信息,并加以综合分析判断,以实现对交通运行管理作出最优决策,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高速公路的运行效益,减少各类交通事故隐患的发生。

当然,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其设计再完善,建设质量再好,但如果没有专门的部门或人员来操作使用,那么其应有的功能和效益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为了加强对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行管理,充分发挥监控系统的功能,首先专门成立了监控中心,具体负责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交通运行管理工作。该中心通过CCTV监控系统和紧急电话控制系统,对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进行24h实时监视,随时发现公路上发生的各类交通事件,并及时向交警、路政部门下达指令,从而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隐患的发生。此外,监控中心还负责收集高速公路运行现场的各种交通信息、气象信息等,并加以分析判断后,及时通过可变情报板和可变警告标志发布有关交通、气象信息,以通知过往车辆的驾驶人员,来实现对交通流运行状态的最优控制。因此,监控中心不仅具有道路交通控制的职能,还具有高速公路的交通信息收集、分析和发布的职责,它是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管理的核心机构。

其次,完善的规章制度是运用现代化监控系统加强高速公路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家都知道,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特别是在当前国家对高速公路交通管理有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如何处理好交通部门与交警部门以及社会车辆之间的关系则显得非常重要。因此,为了加强对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交通管理,我们与交警部门签定了“机场高速公路紧急事件处理步骤”等一系列协议,明确各自在交通管理中的职责和权利,从而保证了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管理工作的协调开展。

第三,专业人才是运用现代监控系统加强高速公路管理的重要基础。交通管理监控系统是个结构复杂、功能强大的综合性管理系统,它涉及到交通管理、自动控制、网络通信和电子技术等多种学科。因此,它对系统管理工作人员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管理工作岗位。为此,专门选调了一批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知识面广,并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同志担任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从目前系统运行情况来看,这些人员不仅完全胜任监控系统的运行管理工作,而且还承担了系统的运行维护工作,为系统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其在高速公路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了保证。

自1997年6月28日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交通管理监控系统与高速公路同步建成开通以来,虽然其运行时间较短,但在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管理中已发挥了重要作用。1997年7~12月份,监控中心通过CCTV监视系统等及时发现并处理了高速公路上各类交通事件约700起,大大减少了交通事故隐患,有力地保证了南京机场高速公路的正常交通运行。随着时间的推移,监控系统在高速公路交通运行管理中的作用将愈加重要。

3 体会

通过南京机场高速公路交通监控系统的建设,我们认为:

(1)在十分繁忙的高速公路上,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车辆故障或交通事故造成的阻塞和后果将比一般公路严重得多,在高速公路上建立现代化监控系统是完全必要的。南京机场高速公路开通以来,监控系统发挥的巨大作用就证明了这一点。

以上就是道尔智控小编解答(你是我的独家)解答关于“智能交通的原理是什么”的答案,接下来继续为你详解用户(哪有动情是意外)贡献“交通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的一些相关解答,希望能解决你的问题!

交通工程学的发展历程

本文贡献者:【哪有动情是意外】, 疑问关键字:国际智能交通现状, 下面就让道尔智控小编为你解答,希望本文能找到您要的答案!

最佳答案交通工程发展历史

交通工程创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0年美国成立交通工程师协会,标志着交通工程学科的诞生。初期主要探讨有关减少交通阻塞、保障交通安全和交通管理等问题。40年代注意到交通规划问题。50年代注意研究道路交通中人、车、路三者的相互关系,创立了交通流理论。60年代开始在交通工程中应用计算机控制信号灯、处理资料和制订规划,并注意研究交通公害问题。70年代在交通工程领域引入系统工程的知识。

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产生,美籍华人交通工程专家张秋先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78年以来,以张秋先生为代表的美、日、英、加等国的交通工程专家,先后在上海、北京、哈尔滨、南京、西安等城市讲学,系统介绍了西方发达国家交通规划、交通管理、交通控制及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建设与管理经验。国内也派出了多个代表团出国参加由英、美、日、澳、德等国举办的交通工程学术会议,这些活动推动了国内交通学科的产生。

1980年上海市率先在国内成立了交通工程学会,1981年中国交通工程学会成立,20多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了省级交通工程学会或交通工程委员会,有些早先成立的国家级专业学会也设立了交通工程分会。东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哈尔滨建筑大学等院校相继设立了交通工程本科专业,并着手招收、培养交通工程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我国的新闻出版部门也相继出版了《中国交通工程》、《中国交通报》、《道路交通管理》、《红绿灯下》等杂志及一批交通工程方面的报刊,广泛传播交通工程方面的知识。

我国交通工程学科的成立不像美国有明确的标志,但一般认为,我国交通工程学科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而美籍华人张秋先生是该学科的奠基人。

以上就是道尔智控小编解答贡献者:(哪有动情是意外)解答的关于“交通工程学的发展历程”的问题了,不知是否已经解决你的问题?如果没有,下一篇内容可能是你想要的答案,下面继续评论下文用户【痛失吾爱】分享的“请简单描述智能交通的发展历程”的一些相关疑问做出分析与解答,如果能找到你的答案,可以关注本站。

请简单描述智能交通的发展历程

本文贡献者:【痛失吾爱】, 疑问关键字:国际智能交通现状, 下面就让道尔智控小编为你解答,希望本文能找到您要的答案!

最佳答案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在中国城市的

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智能交通系统是目前国内外公认的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也

是费效比最显著的途径.作为国内城市交通系统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公共交通系

统,近年来开始出现了大量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尝试.对我国目前城市投入

应用的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应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我国当前国情,分析

了我国智能公交系统未来可能的应用方向,提出了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改进的技术趋

势分析.

关键词:智能公共交通系统;GPS;IC卡;应用

0引言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虽然近20年来始终保持

了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

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依然

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同时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

水平的快速提高,城镇人口数量在急剧增加.此外,我国的城镇化时期恰好又伴随着机动化,这必

然造成有限的城市道路空间与巨大的机动车增长

之间的冲突,给本来就非常拥堵的城市交通增加了

更大的压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交通的发展,几十年来世

界各工业化国家城市机动交通的发展历程,大都走

过了先发展小汽车,后控制小汽车,最终选择发展

大公交的曲折道路.我国土地资源稀缺,城市人口

密集,群众收入水平总体不高,优先发展城市公共

交通更是我们的现实选择.近年来,我国各个主要

城市在常规公交设施方面投资较大,城市公交运力

得以快速增加,万人公交车辆拥有量由2001年的

6.1辆增长到2004年的8.4辆.但是城市公共交

通客运量并没有相应大幅度提高,部分城市呈现下

降趋势.在出行方式结构方面,我国主要大城市公

共交通基本呈现下降趋势,公交客运量和运力的比

值均在下降,运力的增加不一定带来运量的增加.

如图1所示,我国主要大城市历年公交运量Π公交

运力比值都出现了大幅度下降[1].

当前,城市居民对公共交通系统最大的不满主

要就是公交服务水平低,例如公交出行慢、舒

适性差、换乘困难等方面.在传统公交系统建设模

式下,改善上述问题需要巨额建设经费的支持,其

建设成效还要受到城市交通整体环境的影响.与

之相对应,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则是实现“公交优先”

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所谓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就是在公交网络分

配、公交调度等关键理论研究的前提下,利用系统

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将现代通信、信息、电子、控制、

计算机、网络、GPS、GIS等新技术集成应用于公共

交通系统,通过构建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和控制

调度模式,实现公共交通调度、运营、管理的信息

化、现代化和智能化,为出行者提供更加安全、舒

适、便捷的公共交通服务,从而吸引公交出行,缓解

城市交通拥挤,有效解决城市交通问题,创造更大

的社会和经济效益[2].

1国内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现状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作为智能交通系统重要的

子系统之一,在我国“十五”科技攻关的智能交通系

图1我国主要城市历年常规公交运量Π公交运力

比值变化图

Fig.1The ratio of Urban passenger carrying amount and

transit capacity in cites of China

统(ITS)城市示范中,北京市、上海市、青岛市、杭州

市、重庆市等多个城市的ITS建设示范中都包括了

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内容.将其作为缓解城市交

通拥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方面的应用,主要

集中在如下几个领域中[3].

1.1公交车辆智能调度系统

国内城市对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的探索实践是

从公交车辆的定位监控开始的.到目前,多数进行

ITS建设的城市其公交监控系统都已经从早期纯

粹的公交车辆定位调度系统扩展升级为以公交车

辆定位为基础,结合公交地理信息平台(GIS-T)、

通信系统实施监控调度的智能调度系统.

在公交车辆定位及监控调度系统的建设中,北

京市作为我国的首都走在了建设实践的前面.北

京公交ITS示范工程于1999年投入运行,首次投

入运行的装有先进的车载卫星定位系统和无线通

讯装置的车辆约为300多辆.

除北京以外,国内上海、杭州、南京、深圳、成

都、中山、包头等众多城市也都先后建成了公交车

辆定位及监控调度系统.基本都实现了利用GPS

系统定位功能,与电子地图相结合,实现了公交车

辆的实时跟踪,并进一步确保了信息发布、车辆调

度、车辆紧急救援报警等功能的实现.

1.2公交IC卡系统

公交IC卡系统,是近年来中国智能公共交通

系统方面一个成效显著、应用范围迅速扩展的系

统.目前,公交IC卡售票系统已经在国内大量城

市得到了应用,北京、上海、南京、杭州、重庆、青岛、

广州、宁波、常州等城市的公交企业都结合本城市

的公共交通特性,有针对性的建设了公交IC卡售

票系统.

近年来,中国城市公交IC卡系统的应用趋势

是走向通用化,实现公交、地铁、轨道、轮渡、出租车

都能够通用的公交IC“一卡通”.在利用公交IC卡

系统促进居民采用公交出行,实现“公交优先”方

面,北京市近期在城市公交IC卡应用方面取得了

较为理想的成绩.在北京市公交系统实行公交IC

卡4折优惠后,北京市公交IC卡用户实现了飞速

增长.自2007年年初,北京市的公交运送量比以

前增加10%,目前每天公交客流增加量约达112万

人次.

1.3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近几年,随着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和互联网的建

设,我国城市的公交信息服务已经得到了快速发

展.目前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应用状况,基本呈现如

下特点:

(1)公交服务网站成为城市最重要的公交信

息服务模式.

在国内的大型城市及经济发达区域的中型城

市中,城市公交企业基本都建立了自己的公交服务

网站.其中,以北京市、杭州市、南京市等为代表的

城市公交服务网站采用了以GIS平台为基础的

WEB服务模式,能够进行换乘查询等服务.

(2)电子站牌应用规模开始扩大.

国内一批积极进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的城市,

在实现了公交车辆的实时监控后,开始将公交车辆

信息通过电子站牌提供给公交乘客.电子站牌除

了常规站牌的内容外,还可以显示下一班公交车辆

的预计到站时间、以及线路上公交车辆当前所在位

置等动态公交信息.

(3)公交车载信息服务系统投入实用化应用.

国内包括北京市、上海市、深圳市、青岛市等多

个城市的公交企业在车辆上安装了车载信息系统,

通过液晶显示器和音响系统可以进行播放多种信

息,播放的信息内容通常包括新闻、广告、娱乐节目

等.由于可以通过广告资源的置换获得系统设备

的建设投资,目前各城市车载信息服务系统已经走

上良性循环,进入实用化应用阶段.

1.4城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

对于城市的ITS而言,涉及到公安交通管理、

交通、规划、公交、货运、市政管理等多个部门的职

能范围,每一个部门既是ITS的数据源,又是其它

部门数据以及在多部门数据之上进行综合性加工

处理所得到信息的需求者.只有各相关部门协调

配合、协同行动起来,在一定的机制和技术手段下

充分实现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城市ITS才可能顺利

建设和发展,ITS才能真正在提高城市交通管理与

服务水平,提高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效率,缓解交通

拥堵,站在城市大交通的高度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

基于上述考虑,提出了建设城市智能交通共用

信息平台的思想,并且随着我国ITS建设的深入进

行,这种思想已经逐步获得了我国ITS业界的广泛

认同.国家“十五”科技攻关期间,十个ITS示范城

市已经不约而同地明确提出要建设城市交通共用

信息平台.其中广州市、天津市、北京市、济南市等

城市的共用信息平台建设列为“十五”智能交通系

统应用试点示范工程.

2中国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发展的趋势

展望

随着城市交通管理、公共交通信息水平的快速

提高,我国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获得了难得的飞跃

发展良机.未来我国城市智能公交系统发展趋势,

将以信息化、实时化为核心,以“人性化”为宗旨,智

能公交系统的完善将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2.1建设完善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

(1)建立基于城市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约束的

智能公交调度模型.

城市公共交通通行能力是指在城市规定的交

通条件、道路条件及人为度量标准时间内能通过的

最大公交车辆数量或者乘客人数.公交通行能力

是在一定条件下,公交设施所能够通过公交车辆和

乘客的极限数值,它是动态的服务能力而不是静态

的数量[4,7,8].

当城市路网中运营的公交车辆超过公交设施

的通行能力时,由于公交车辆彼此的互相干扰、以

及公交车辆与社会车辆的行驶冲突,公交车辆行驶

的反而会降低.这样即使公交企业增加了公

交车辆的营运班次,但是公交服务水平反而将下

降,同时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受到影响.因此,

必须建立基于城市公交系统通行能力约束的智能

公交调度模型.

公交通行能力各相关要素的关系如图2所示.

(2)结合道路交通状况,建立公交服务水平的

动态评价模型.

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是在城市整体道路网络中

运营的系统,因此其运营必然受到城市路网状况的

影响.我国城市智能公交调度系统在进一步的建

设完善中,必须充分考虑城市交通系统对公交系统

的影响.利用智能公交调度系统的公交车辆定位、

行程时间预测、道路公交饱和度等数据,结合道路

交通状况,将可以建立针对公交服务水平的动态评

价模型.使得公交企业可以实时评估公交系统的

运营状态,根据企业的运营服务目标调整公交车辆

调度计划.此外,还能够通过对公交运营数据统计

和分析,实现城市规划层面、设计层面对公交系统

的调整和优化[10,11].

(3)根据公交客流量的需求状况,建立自动化

的公交调度模式.

车载客流量检测器技术的完善和公交IC卡数

据实时采集技术的实现,使得未来的城市智能公交

调度系统可以利用客流量检测器及数据融合技术,

实时监控城市居民公交的出行状况,并对城市居民

未来的公交出行需求进行动态预测.以此为基础,

建立自动化的公交调度机制,将实现智能公交调度

系统对公交车辆调度计划的自主调整和优化.

(4)将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运营与城市规划

紧密结合起来实施.

目前国内城市投入使用的智能公交调度系统

往往都是在现有传统公交设施基础上改建实施的

系统,系统的使用、维护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不

足.只有从城市规划的环节就开始考虑智能公交

系统的建设,以及智能公交系统未来的运营,才能为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才能真正

把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放于优先的位置,才能避免

智能公交各分系统之间重复建设或者相互干扰的

问题,才能使得智能公交系统能够真正有效的发挥

作用.

(5)将MIS系统与智能公交调度系统进行整合.

目前,国内公交企业由于其历史原因,开发的

公交信息系统分步建设、独立运行的现象尤为突

出.为了有效的整合公交企业的信息资源,使得其

充分发挥作用,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管理信息

系统(MIS).并且将MIS系统与公交企业的智能公

交调度系统整合起来.

管理信息系统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2

tem)是企业的信息系统,它具备数据处理、计划、控

制、预测和辅助决策功能,是一个覆盖了整个公交

企业各相关部门的信息智能化管理系统.通过建

设公交企业MIS系统,建立高质量、高效率的企业

信息管理网络,为领导决策和内部管理、办公提供

服务,实现企业办公自动化、管理现代化、信息资源

化、传输网络化和决策科学化.

MIS系统将使得公交企业能够充分发掘、利用

自身的信息资源,同时可以将通过城市交通共用信

息平台获得的其他部门的信息,经过处理、分析后

获得更有价值的辅助决策信息.

2.2公交IC卡系统的拓展

公交IC卡系统在公交票务服务方面目前已经

相对较为完善,未来其应用趋势将集中到如下的两

个方面:

(1)实现公交IC卡在经济带、都市圈的一体

化运营.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经济

的区域化发展,各城市都高度重视与周边城市的区

域经济、交通联系,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经

济圈、长江中游经济圈、环渤海湾经济圈等都市经济

圈.在经济圈、都市圈范围内实现公交IC卡的通用,

已经成为各地公共交通系统未来建设的目标.

(2)实现公交IC卡数据的有效应用.

公交IC卡的应用,将能够为公交客流调查提

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公交IC卡在方便地完成乘车

收费的同时,还可记录下乘客使用IC卡的时间、车

次、站点等信息.这些信息真实、准确地反映城市

居民的公交出行状况,是公交最重要的原始资料.

通过对IC卡数据的统计分析,能够得到公交出行

的统计和预测数据.

2.3建设人性化、智能化的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

未来的城市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将向着“人

性化、智能化”的方向进行建设.新时代的公交信

息服务系统其核心将围绕着公交实时数据的处理

及多源数据的数据融合展开,主要将呈现如下的发

展趋势:

(1)将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从以静态信息为主

的状态,转变为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动态信息

服务.

利用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多源动态信息,未来

的公交信息服务将实现以实时信息为数据基础的

动态信息服务.动态公交信息服务其本质是将实

时的公交信息经过处理,预测出公交系统未来的运

营趋势,将动态的公交运营信息提供给乘客.

(2)实现多种公交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融合,

使得城市居民可以通过公交信息服务制订有效的

出行计划.

目前城市的公交、地铁、机场、轮渡、铁路等相

关部门的信息服务处于各自独立运行的状态.通

过建设城市交通共用信息平台,将有望实现多种公

交运输方式信息资源的融合.以此为契机,智能公

交信息服务将能够为出行者制订完整的出行计划,

实现市域范围、甚至区域范围内乘客的高效、有计

划地出行.

(3)从被动式公交信息服务为主,转变为以主

动式公交信息服务为主.

除了传统的公交信息服务模式,例如公交信息

网站、公交电子站牌、公交热线服务电话、电台广播

等以外,未来智能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将向乘客自主

式信息服务模式发展.通过乘客与公交信息服务

系统的人机对话,乘客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个人

最需要获取的信息.服务模式将包括手机WAPΠ

GPRSΠCDMA网络公交信息服务、手机公交短信信

息服务、PDA信息终端公交信息服务等模式.

2.4实现大范围、大规模运营的公交车辆区域调度

公交区域调度,国外又称网络调度或线间调

度,是指在一定地域的范围内、原来各自独立运营

线路上的车辆、人员,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和管理

组织协调起来共同运营,以达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

和充分利用的一种组织模式.区域调度模式是基

于运量平衡思想提出的,由于公交客流存在着方

向、时间上的不均衡性,因此,可通过不同线路间运

力的动态组合,实现车辆运量的均衡,从而最大限

度地节省运营车辆总数和司乘人员总数,提高公交

车辆的利用率和司乘人员的劳动效率[6].区域调

度是面向任务,而非面向线路的调度模式[9].

公交区域调度是国外大城市普遍采用的、高效

率的调度模式.随着我国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

的建设和城市道路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国内城

市公交企业传统的线路调度模式必将为区域调度

模式所取代.图3即是多车场公交区域调度的模

式图.通常情况下,多车场调度优化模型采用系统

总“空驶”距离最短,即“空跑”成本最小的模型.在

智能公交调度系统中,还将增加可区域调度的公交

车辆行驶状况及车辆空驶时间等约束条件.

区域调度优化模型为

3结束语

本文以我国当前城市交通“公交优先”的建设

目标为契机,首先对我国当前城市智能公交系统

———包括智能公交车辆调度系统、IC卡售票系统、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系统和城市共用信息平台系统

的技术发展状况及应用规模情况进行了简要的分

析.并针对当前国内智能公交系统存在的不足,提

出了未来在城市智能公交系统(APTS)快速建设的

发展环境下,智能公交系统发展的趋势.根据城市

公共交通系统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提出了未来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APTS)的发展

趋势及各自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管理系统研究[R].北京:中国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6.[The Research of Urban In2

telligent Public Transport Management System[R].Bei2

jing: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2006.]

[2]杨兆升.城市智能公共交通系统理论与方法[M].北

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YANG Zhao2sheng.The

Theoretics and Method of Urban Intelligent Tansit Manage2

ment System[M].Beijing:China Railway Publishing

House,2004.]

以上就是道尔智控小编分享贡献者:(痛失吾爱)回答的关于“请简单描述智能交通的发展历程”的问题了,不知是否已经解决你的问题?如果没有,下一篇内容可能是你想要的答案,现在接着继续研究下文用户【陪你疯】解答的“李骏:智能共享出行仍缺顶层设计 雄安是个样板案例丨汽车产经”的一些相关疑点做出分析与解答,如果能找到你的答案,可以关注本站。

李骏:智能共享出行仍缺顶层设计 雄安是个样板案例丨汽车产经

本文贡献者:【陪你疯】, 疑问关键字:国际智能交通现状, 下面就让道尔智控小编为你解答,希望本文能找到您要的答案!

最佳答案12 月 16 日,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举办的第三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李骏,发表以加速自动驾驶商业化示范应用为主题的演讲。

他认为,当前中国智能共享出行已有很大发展,但仍缺少顶层设计,需要有系统工程的组织。李骏指出,顶层设计应该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汽车三方面,融合智能化地发展,这就是“3S”。

当前,3S 融合一体化是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地解决城市、交通、汽车融合发展战略的路线图。

作为 SC(智慧城市),它为智能共享出行提供自动驾驶城市出行数据和实时动态交通场景;作为 ST,要实现动态交通场景的数字化实时管控;作为 SV 要为城市未来智能共享出行提供车端和车外的信息融合,以弥补单车智能的缺陷。

李骏表示,上述顶层设计和理念,他已带领团队在雄安成功实践。

雄安尝试用10%-15%的车辆比例来做一种需求响应式的城市公交,这种不定交通线路的微公交智能车辆,是国内一个创举。

除此之外,在SV(智慧汽车)这个层面上,雄安还提出“少用车、易用车”,实现了私家车只有10%,其他比例的车都均匀地分配到3S的融合发展。

在SC(智慧城市)层面,他们尝试把社区的设计与智能共享出行汽车的道路设计联系在一起,按照生活来布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至于ST(智慧交通),雄安则建立了基于客户流分析的运营、调度、管理系统。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以中国汽车工程协会理事长的名义祝贺第三届国际汽车智能共享出行大会的召开,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智能共享出行创新发展需要顶层设计”。

2019年我曾在花都大会上做了一个报告叫做“面向2035年的智慧城市智慧共享汽车系统工程”。两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智能共享出行的发展,还是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是缺少顶层设计,还是需要有系统工程的组织。今天我想就这样的一个话题,给大家做这个报告。

第一个是智能共享出行的挑战和创新,首先智能共享出行的挑战来源于我们国家城市交通的现状,这种挑战是什么呢,我们智能共享出行的愿景,我认为有五个:第一是出行距离要更远;第二出行时间要更短;第三出行方式要多样化;第四是出行时间要掌控;第五是出行要轻松愉快。

但是现实是什么样的呢?现实是大量的时间都浪费在了拥堵或者寻找车位,出行难,出行时间无保障,出行拥堵,感受差,因此作为顶层设计,我提出要进行量化研究。

这里给出了一个城市出行指数。在这个指数中,我们最关注“拥堵时间”和“城市半径”。因此,按照城市出行指数的概念。目前城市交通质量还无法满足城市扩张和居民共享出行的愿景。右边的图可以看到,我们用这个指数来衡量,新加坡的指数基本上是1.0,像我们国家很多城市的指数都在0.5以下,所以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实施智能共享出行呢?

首先,我们需要分析我们的问题在哪儿,我们的问题就是国家城市交通的现状,它出现了相对于未来智能交通共享出行发展的长尾效应。这种场尾效应表现在左边的图,这种现象表现为共享里程不再迅速增加了,甚至下降了,车辆智能化停滞不前,表现上看有一些数字还在增长,但是不能提升城市的出行效率。

大家对于智能化的盼望和热情非常高,实际智能网联汽车的自动驾驶目前的发展是长尾效应的表现,解决的措施是什么呢?解决措施是,需要完善系统的顶层设计,要使智能出行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上次我们也在广州的花都大会上介绍过,中国工程院就这个问题进入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这个研究需要把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共享出行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给研究好。顶层设计就是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一些研究,得出的结论: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慧汽车融合智能化地发展,这就是“3S”。

这张图当中,我们有许多中国最著名的单位都参加了这个研究,这个研究是中国从2018年一直持续到今年。那么整个研究的历程是我们在2018年开展了“面向2035智慧城市的智能共享出行的研究”;2019年开展了中国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2020年,在总书记的要求下,中国工程院又实施了“突破智能汽车核心瓶颈,实践交通治理智能化”的研究。

这整个的发展经历,我们把单车智能、车路协同,汽车、交通、城市、能源进行深度融合,一直到城市治理。我们与多位专家和多个学会一起对于未来城市和未来出行的相关战略研究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3S融合一体化是在国际上率先系统地解决城市、交通、汽车融合发展战略的路线图。

那么这种研究最重要的一个成果,智能共享出行要走到一个生态平台,那么这个生态平台就是对于当前的城市进行改造;对于城市的交通进行改造;对于智能汽车进行改造。只有产生这样的一个城市智慧化、交通智能化、驾驶规范化的一体化平台,才能使中国发展智能共享出行获得最重要的顶层设计。所以,我们想这样的一个共享平台,即智能共享出行发展的与智能汽车、智能交通、智慧城市融合发展的一体化。也就是说,智能汽车、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发展要为智能共享出行提供ISAD的基础(数据的基础、交通的基础和成长性的基础)。在刚才顶层设计的研究基础上,那我们说要打造什么样的一个智能共享出行的3S基础呢?

首先,要为智能共享出行提供3S融合理念的顶层设计。这个图就给出了这样一个顶层设计,作为SC(智慧城市),它为智能共享出行提供自动驾驶城市出行数据和实时动态交通场景;作为ST,要为实现动态交通场景的数字化实施管控;作为SV要为城市未来智能共享出行提供车端和车外的信息融合,以弥补单车智能的缺陷。

因此SC、ST、SV融合的平台为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和智能共享出行提供了系统工程的解决方案。稍微具体地说一下,作为智能共享出行的SC基础(智慧城市基础),是面向居民和货物柔性的高效出行需求提供一个智慧城市方向,由于时间关系就不把这个框架具体展开。这张图可以看出,框架里面主要包括公共交通、智能服务、智慧城市出行规范、智慧城市共享出行网络、智慧物流服务、以及智慧城市停车服务等等。这些智慧城市的功能要紧密与智能交通相联系。

智能交通的模式就由这个图所展现,它为智能共享提供了ST(智能交通的基础)这种基础包括路网的全息感知服务,基于路侧设施的场景、感知与服务,以及场景驱动的多车行使的协同管理以及基于协同计算的网络、交通共识和定制化的出行服务。这种ST就会与未来的智能汽车紧密相连,这种智能汽车是什么样的呢?智能共享出行的汽车不是现在传统的汽车,它是一种能够与多个客户进行共享的汽车,也就是我在这里说的C2S。

这种汽车在清华大学的新概念汽车研究院凝练了未来这种车的十大基因,在10个方面打造了基因的驾驶系统以及底盘平台。SV(智能共享出行的SV)的智能计算驾驶平台架构与普通的平台不一样,它的不同是要把智慧城市和智能交通的信息作为自动驾驶汽车平台的感知系统。那么这种具有与车外深度融合感知的自动驾驶系统才是真正的智能网联自动驾驶系统,它才能适合智能共享出行的需求。

那么最后,这种基于3S融合一体化的智能共享出行,它的目标就是要支撑一个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提高居民的幸福指数,也就是它要解决出行问题,解决城市空间问题和解决交通拥堵问题。因此,基于3S融合一体化的智能共享出行能带动智能共享出行的发展,同时它也能够真正使得智能共享出行实现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培育汽车的使用新模式。

那么刚才所说的这些顶层设计和理念是不是可行的呢?我带领团队已经在雄安对于这种3S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下面我把在雄安的实践给大家报告一下。这次大会签了很多约,对于花都搞智能共享出行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我们在雄安探索3S的成功之路,这个探索是依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就是科技部的重点研发计划,面向智慧城市的智能共享出行平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这是我们国家科技部目前唯一的的一个SC、ST、SV的研究,这种研究深入跟踪雄安新区的建设和运行,它由中国城市规划研究院、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雄安集团交通公司以及一汽共同来践行SC、ST、SV。

那么在这里有他们已取得的成功经验。从SC、ST和SV的方面来进行实践:

第一,智慧城市实践。在智慧城市实践当中,雄安主要是做了适应智能汽车的智慧城市空间组织模式的研究。这种组织模式所得出的成功经验就是舍弃空间,把社区的设计与智能共享出行汽车的道路设计联系在一起,按照生活来布置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来减少通行需求。而且建设了分布的公交交通和共享交通设施,我想这是全国第一个这么做的,与“智能共享的微交通”相适应的道路网匹配。

第二,道路交通另外一个实践是适应智能网联的城市空间组织模式。    这种组织模式是一个数字的空间组织模式,它建立了数字规划平台,一个相当完善的城市数字化平台。那么这种应用数字化规划平台研究城市,通过数字融合技术实现多专业和多层次规划信息的智能提取和检测。并且基于这种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质量体系的效果,实现了规划到建设,为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提供了平台,它就是前面所说的智慧城市的数字化平台。

第二,在ST方面进行了什么样的实践?建立了基于客户流分析的运营、调度、管理。这种对于客户流量比特征、服务水平、共享和合乘等方面的分析对于雄安的建设和共享出行汽车的示范提供了支撑,这种支撑充分反应ST和SV的融合中。在ST的实践中,它同时打造了基于交通分配模型构建的共享交通基础。这是雄安新区的亮点:利用交通分配模型或者交通流量进行分配管理,获得的有/无共享出行机动车出行的系统运营指标。对比不同的发展方式对于道路能力的影响进行了深深入研究,最后获得了结论性,共享收益显著。

第三,在SV方面做了什么呢?雄安新区的智能共享出行提出了一个口号,这个口号是非常震撼人心的——少用车,易用车。这个少用车和易用车达到什么水平?私家车只有10%,其他比例的车都均匀地分配到各种适合于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汽车的融合发展,特别是它提出了用10%-15%的车辆比例来做一种需求响应式的城市公交,这是一个创举。这种契合的程度达到了“少用车、易用车”,提供高品质的城市服务。什么是需求响应的公交系统呢?这种不定交通线路的需求响应微公交智能车辆,它把除了私家和公共汽车以外的所有车辆需求纳入进来,它基本上践行了车找人和人找车的融合。因此,它是国内首次正式实践了合乘共享新型公交模式,并将此作为雄安启动区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合乘共享新型交通车辆站点的设计、路线的优化、使用模式的创新都体现了3S融合一体化的思路。

最后作为结束语,我想制定国家城市智能共享出行战略已经迫在眉睫,这是实现中国城市智能共享出行顶层设计的最重大的举措,我们在这个图上给出了国家城市、智能共享出行战略的框架,从顶层设计、法律法规、政府监管、测试验证,特别是在政府监管下的测试验证,它才能使智能共享出行真正地实现产业化落地。目前,德国政府已经与奔驰公司完成了全球第一个政府监管下的L3级的智能汽车产品认证。而我们还是处于演示验证时期,这种演示验证的产品是不可能进入市场的。因此我想,花都作为我们国家智能共享出行的城市,应当担负起第一个政府监管下的测试认证,而不是仅仅地进行示范。目前,示范已经满足不了国家智能网联的市场化,如果西方大力地推动,自从商品化地实施示范走向政府监管的认证。那么他们就会出商品,他们就会投放市场,那么我们国家没有这样的认证就不会有投放市场,就不会实现智能共享出现。

所以,我最后想说,《制定国家城市共享出行战略》是实现中国智能共享出行最系统的顶层设计。大家!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际智能交通现状)国际智能交通发展历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ask.drzk.cn,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ask.drzk.cn/zyzs/16384.html

作者: 道尔智控

道尔智控致力于智慧停车生态化建设,涵盖停车场管理系统、智慧停车系统、停车场系统、车牌识别 、门禁系统、道闸、通道闸、车位引导系统、云停车等。同时又为用户提供各种关于车牌、车型识别停车、停车场系统、通道道闸机等技术小知识,让您停车更智能、更简单、更便捷。
上一篇:(深圳市饶兴智能)深圳饶兴智能科技
下一篇:运营商大数据智能交通,智能交通运营商概念股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16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drzk@drzk.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